Painting with Flames !
我國出現當代國寶陶瓷的震撼
My works are unique in many senses. I duplicated, what the Chinese had lost for centuries, kiln mutation with a special effect by controling the flame, than added my own creation of new kinds of glaze, to achieve stunning glaze that nobody has ever imagined to achieved.
本篇違禁四時年兩岸一群最著名專家學者對台灣陶藝大師陳佐導先生鑽研陶藝四十年不斷突破發表十幾種創新窑變又作品的重要評論與肯定共識呈述:
大家公認他的陶藝前無古人,後難友來者,屬於永遠難仿及獨一無二的傳世珍寶,是百年來陶藝世界唯一的大奇蹟。他的陶瓷由於燒成難度高,方法奇特絕妙,是窑變中的窑變,奇蹟中的奇蹟,已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又以研究為主及嚴格選擇與淘汰,數量稀有,而且都是單件,無兩件相同,是珍寶中的珍寶,未來將會價值連城,已引起各界的震撼。博物館,美術館,陶藝館,收藏家等競相高價收藏(含多國元首在內)。近十幾年資料及消息傳至中國大陸,先後有杭州宋官窑博物館收藏九件,南京愛濤藝術精品館專室長期展示多件,北京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2008年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他的“美人醉”瓷榮獲金獎,中國工藝美術館典藏4件及國家博物館表示願意大量收藏等,由於他作品在台灣不輕易割愛,價位已躍升百倍,應驗了專家們的預告
The ceramic society recognizes that the " copper Red" and" copper Green" glazes must be produced under entirely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copper Red" is produced by reduction of oxygen while the "Copper green" is produced with oxidation in the kiln. These two colors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and unpredictable, and it is very hard to apply both of them to the same piece. Yet the colorful and not interface with each other. The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ame piece of work to enduring beautiful pieces. This effort, indeed, is the most valuable breakthrough in technique for the world of ceramics, and has made the dream of a shining copper color a reality.
During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Chien Lung(1736-1796)of the Chien Dynasty, the royal kiln manufactured a kind of copper red and copper green glaze which became the world-famous "Peach Bloom" glaze. The "Peach Bloom" glaze had copper Green spots on top of Copper Red ones, and appeared, as the ancient poem described:" Green as the spring water in early morning. Red as the rising sun at dawn."
Due to the difficultly of controlling and duplication production techniques, few fine work with the "Peach Bloom" glaze remain. Experts and scholars recognize that the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this glaze is superb, and many of them have for years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the kiln transformation method, but without achieving a major breakthrough. Mr. Chen's methods surpass the ancient ones. He can not only control the timing process to effect the various changes to obtain the copper color, but he can also combine the Copper Red and Copper Green into a gorgeous work of art. He can even use the kiln fire to replace the pen and brush for drawing abstract waterink pictures in the works. His creations surprise people and are also treasured by them. At present, Mr. Chen is continuing his research to improve his work. We believe that he will present us with another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future.
Ming. S. Kerg, Ph.D.(Chemistr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Date: July 1. 1986
評論與肯定之摘錄
(有關報章雜誌及各電視台專家集等資料滿籮筐完全省略),重要評論雨肯定之摘錄(均有原件存查):
1982年宋龍飛:台灣資料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台灣藝術家雜誌89期247頁評論摘錄:
..…….陳佐導的陶藝“偎紅挹翠”使中國陶瓷又要科技展現了新的光輝…...
1982年林葆家:台灣著名老陶藝家,陶藝教授。陳大師台灣個展後來函讚美及評論摘錄:
………”偎紅挹翠”使我國陶藝向前邁進一大步……..
1982年吳讓農:台灣師大陶藝老教授,著名陶藝家。陳大師來臺個展後個展後來函讚美及評論摘錄:
………銅紅銅綠能同時燒在同件作品上最難,又能燒出那麼多的變化,我實在自嘆不如………
1983年歐豪年:著名國畫大師,台灣師大美院教授。訪陳大師工作室時在瓶子上提字讚美”偎紅挹翠”
1984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台灣藝術家雜誌112及113期評論摘錄:
………以”偎紅挹翠”釉色一夜成名,成陶壇奇葩。…….這方面的突破可為道上人翹楚………。
1986年台灣歷史博物館: 邀請陳大師個展之說明文看板摘錄:
……….陶藝屆公認燒出“美人醉”最難,百年來世界不知有多少專家學者不斷在探討及研究,始終無法獲得突破,陳氏以超越百代,獲得極大突破。
堂克美:全國政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室長,北京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大師北京個展後在北京美歐亞澳國際文化中心網站發表評論摘錄:
…….他將幾千年出於偶然的窑變成為能控制的窑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特別在美人醉及各種銅紅銅綠新窑變釉品種造就的多彩當代陶藝,贏得世界矚目,由此在國際陶藝界享有國際聲譽…….。
關明:中國文化部藝術研究院教授,畫家。個展後贈予評論文一篇建議陳大師可作宣傳用之交稿摘錄:
…….他的釉色清澈澄明層次自然,銅紅銅綠和諧于同一作品上,達到清康熙年官窑的“如綠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如詩如夢的釉色,堪稱陶藝中一絕,將是未來的珍寶。他確實做到的突破的貢獻,新的突破……陶藝史上佔了一席之地……。
梁任生:清大藝術系教授,鄉土藝術研究專家。個展後贈予評論文之摘錄:
………中國的風格,中國的氣派,作者千錘百鍊,歷盡辛苦創制名貴新釉,燒出許多奇情異實在寶貴,令人嘆服。不易,真不易呀!名貴釉的燒成極其難得。
廖靜文:徐悲鴻大師之夫人,徐悲鴻美術館館長。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入窑一色,出窑萬彩“
堂克美:全國政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室長,北京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貴再創造,美在神韵“
楊新: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異彩紛呈,千變萬化“
杜耀西: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多項突破,舉世無雙“
葛昌純: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先進陶瓷材料研究室主任,有突出貢獻之專家。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襲古創新 陶壇奇葩“
王寶韌: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工業美術學會秘書長。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窑火含辛入,珍精國寶出“
王振:北京工藝美術集團董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著名陶藝家。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光彩奪目 藝海明珠“
葉佩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陶瓷鑑定專家。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泥火變換 偎紅挹翠 諸法無我 境由心生“
曹靜樓:故宮博物院科技部副主任,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流光異彩 巧奪天工“
梁任生:清大藝術系教授,鄉土藝術研究專家。陳大師個展前贈送之墨寶:
“以金作器 器器皆金“
奇蹟中的奇蹟
2000年呂成龍: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陶藝專家,研究員。故宮博物院陳大師捐贈“特大件金沙美人醉瓷瓶“儀式時分送之新聞稿摘錄:
………能燒出美人醉已經是百年的奇蹟,還能在突破創新燒出金沙美人醉更是難上加難,奇蹟中的奇蹟。
龔鳴盛摘錄
1986年龔鳴盛: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化學博士,教授。來函讚美及評論摘錄:
……….舉世無雙的各種窑變釉,陶藝界大放異彩,成為這一時代的代表“當代的傳世珍寶”前無古人後難友來者之絕代佳作無礙…..。….以超越古代的“美人醉”令人又驚又喜,讓人愛不釋手。
1986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台灣藝術家雜誌137期評論摘錄:
.......……銅紅銅綠兩色相映成對比,通體沈著瑩潤完美無暇,這種創新手法非常難能可貴……….
1989年台灣省立美術館:為典藏洽購陳左導作品三件之文件摘錄:
…………陳佐導作品的優美釉色使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經研究是80年代的代表…….。
1989年胡木蘭:台灣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勝利之刊五月號陳佐導的“偎紅挹翠”釉評論摘錄:
…………數十年來,他最新鑽研最高難度之技法,將不同的銅紅銅綠燒在同件作品上,掌握的恰到好處,產生如夢似畫的的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手法非常難能可貴……。
1990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陳大師第五次個展之畫冊序文摘錄:
又燒出難度頗高的無光銅紅銅綠之五彩知新窑變釉,同時展現了揮灑自如的意境,確實是一項傑作,創造了他藝業另一高峰,令人敬佩……
1991年孫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陶藝家協會秘書長,著名陶藝家。來函讚美及評論摘錄:
………..陳先生陶藝頗令人敬佩,能將窑變釉加以控制成為有意識的藝術,我認為是近乎魔力了………。
199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136頁對陳大師作品之說明摘錄:
………..這類窑變釉在清康熙年的官窑曾經燒成過,陳佐導所燒毫不遜色,有“如綠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層層變化的效果,富有詩趣………
1993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於中央日報文心藝坊110期整版報導,標題“釉海浩瀚三十年的陳佐導”評論摘錄:
……….眾所週知陳君鑽研陶藝三十餘年,至今還無怨無悔在釉海浩瀚領域苦心鑽研更新目標………,他遊走於銅鐵元素各種窑變以成出神入化境地……..。他的作品不僅具有個人獨特風格,也深具中華陶瓷文化情結,使他從陶達到了頂峰…..。
1993年秦錫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前江西陶藝工業研究所所長,現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中國工業美術大師評審委員。為陳佐導畫冊第一集所寫之評文摘錄:
………陳佐導是不斷突破前人的陶藝家,作品展現了意境美,自然美,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銅紅銅綠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龍飛摘錄
1995年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台灣藝術家雜誌239期評論摘錄:
………陳佐導技術大突破高溫還原的陶瓷茶壺發表後,專家們及壺藝家們等都認為他能將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頗為震驚,還能保持宜興壺吸水透氣癢湖的優點,更能配用古代名釉及他自己獨有的各種窑變釉,華麗,高雅,獨特,成為獨一無二的珍品…….。
1996年台灣歷史博物館:邀請陳佐導窑變天目茶碗個展之說明看板摘錄:
………陳先生又一次的成功展出多種創新窑變天目茶碗,他一次又一次的追求到天工之巧,本館特再邀請以新窑變天目為主的特展,在讚歎之同時更期待他以活潑的創造力一次次帶領大家陶醉在他豐富的陶藝世界中……..。
1996年藝術教育館:台灣“全省陶藝聯展”畫冊中評論摘錄:
……….“水火同源釉“是銅綠釉在青瓷釉上噴畫,在銅綠周邊出現美麗的銅紅色紅暈,為此他作品之獨特效果,有獨到之難度,是作者最有個性的代表作之一。
1998年林治娟:台灣著名陶瓷家,花藝家。台灣陶藝雜誌“專訪陳大師“春季刊報導摘錄:
………陳先生各種新窑變釉技術大突破,獲得報導資料洋洋灑灑一籮筐…….。他1995年發表高溫1300度還原燒陶質茶壺大突破及1996年又發表多種創新窑變天目茶碗更是炫耀奪目,光彩動人……不能不慨嘆火神之招喚,釉色的多變,讓人讀釉千遍也不倦…….。
2000年陳淞賢:中國美院系主任,教授,中國陶藝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陶藝學會會長,著名陶藝家。來函評論摘錄:
………陳佐導先生集中華陶藝釉藥之大成,又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實是陶藝舞台上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其成就應入史冊……..。
2000年杜耀西: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為印畫冊兒寄贈之評論摘錄:
………著名陶藝大師陳佐導先生……..銅紅銅綠色釉的掌握到境界,這一創新亮點,對中華陶藝發展有促進作用…….。
2000年南京: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及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之報導文摘錄:
………台灣陶藝大師,江蘇江陰人,旅美愛國華僑“窑變大王“,釉色變幻莫測,價值連城,為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競相珍藏中……。
………他的作品,窑變中的窑變,奇蹟中的奇蹟,多種突破超越古代價值連城的“美人醉“。
2000年秦錫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前江西陶藝工業研究所所長,現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中國工業美術大師評審委員。 中國陶瓷工業2000年增刊“中國陶藝“之藝術評論篇摘錄:
………他在同件作品上同時燒出銅紅銅綠又能控制得詠絡分明,鮮豔奪目,確實是重大突破,…….千變萬化自然美色澤,獨具一格美不勝收…….。
………他由業餘陶藝愛好者成為一位著名陶藝大師,如果沒有超越常人的毅力,沒有不畏困難的科學態度,就難能取得如此卓越成就。
2002年宋龍飛:台灣資深陶藝權威評論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台灣藝術家雜誌328期”入窑一色出窑萬彩的陳佐導” 評論摘錄:
………我深信陳大師的陶瓷必將永傳於世…..。現在兩岸陶藝界都在注意他….他的作品,他的動向,令人非常關心……。我誠摯的期盼應該為他成立專館,把過去散落在外的作品一件件找回來,是兩岸政府位陶藝界的特殊大師人物及作品作些事的時候了…….他雖然人在美國,他的作品應屬於中國或台灣的…..。他雖有萬丈進心,但我無法預期他的年齡還能工作幾年?
2004年秦錫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前江西陶藝工業研究所所長,現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中國工業美術大師評審委員。為陳大師“陶藝專集“首頁之”陳佐導簡介“摘錄:
………在台灣幾乎世家喻戶曉的傳奇性陶藝大師,朋友們都叫他“窑變大王“或”陶仙“,他是位飛官將軍,業餘鑽研陶藝數十年,不斷發表世界級技術突破的各種動人新窑變釉陶瓷,都是陶藝界夢寐以求的…….成為舉世無雙及大放異彩的陶壇奇葩,他的作品前無古人,後難友來者,無疑將會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難以被仿的珍品……。
………陳大師各種技術的新窑變釉,真是入窑一色,出窑成彩,千姿百態,渾然天成,令人愛不釋手,獨顯其珍貴,應是這一時代的代表,他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與毅力,更是陶藝界的典範及翹楚……。
2004年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之“傳承經典陶藝“一書對陳大師作品的評論摘錄:
………各種不同得銅紅銅綠參差混合能互不干擾…..使銅的發色美夢成真。….陳佐導有陶人的癡狂特質,他不斷突破前人技法,也瞭解獨一無二真善美的條件才是使作品價值連城的關鍵,……他持續挑戰更高難度的技法中….。
2006年台灣歷史博物館:“2006年台灣陶藝邀請展“畫冊內對陳佐導2005年突破之”綠裏紅絲“新窑變釉的摘錄評論:
………銅綠釉上燒出銅紅細絲狀鋪滿作品表面,紅綠雙色分明,屬奇蹟中奇蹟,窑變中窑變,是最高難度之一種,也是屬於永遠無法仿製之一種…...。
2005年北京中國文化部公費特別邀請陳大師於中國美術館舉行陶藝個展之前後獲得專家學者贈與之墨寶題字及個展現場像採訪記者公開發表之評語紀錄如後(有DVD全套專集紀錄)
堂克美:全國政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室長,北京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個展採訪時評語摘錄:
………他四十餘年精心研究,才能出新,貴在創造,美在神韵,他每件作品都有他的神韵。
張守智:清大美術系教授,陶藝專家。個展採訪時評語摘錄:
………久聞他大名,我在80年代在香港看過他的作品,他幾十年來特別在銅彩釉的研究突破,他是個非常全面性的陶藝家,值得當代中國的陶藝家向他學習。
梁任生:清大藝術系教授,鄉土藝術研究專家。個展採訪時評語摘錄:
我很欣賞他的鑽研,他的作品包括造型,釉的定名,像詩一樣,中國的陶瓷定名都是像詩一樣……。他未來來會燒的更好。
關明:中國文化部藝術研究院教授,畫家。個展採訪時評語摘錄:
他的作品,一是典雅,二是清後,大陸上應向陳先生借鏡,發揚光大……。他的釉表現很現代,是一個突破,值得我們學習。
Summary/ 總結:
陶瓷界公認要燒出動人可愛的特殊效果好釉,又要屬於難以被仿的窑變藝術,確實難上加難,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即使終生研究也難超越與突破,因而陶藝界自然形成偏向造型的潮流,大家也都知道造型永遠在人類思想範圍內打轉,若到世界走一圈會發現相同的造型各處都有,只有新釉的特殊效果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新陶瓷藝術,也才有可能價值連城的珍寶。自古陶瓷珍寶都是釉的藝術,例如宋朝的曜變天木簡單造型的茶碗及青瓷,明朝的青花,清朝的美人醉等,都是釉的藝術,也是無法仿製的,尤其是人見人愛的,陶瓷史證明,鐵的事實。
若干年來陳大師有計劃為我中華創作一批各種不同的現代國寶陶瓷,他居然做到了,才會令大眾驚歎,陳大師的陶瓷是釉的藝術,專家學者也好,一般人也好,只是深入瞭解或欣賞過他作品的人都會異口同聲的驚歎說:“他的陶瓷現在就是珍寶了,將來必將價值連城,因為所見條件非常齊全而且超越,難怪先知即有遠見的都會競相高價收購。“
陳大師數十年前就立下誓願,盡可能自己多做收藏,雖在台灣價位如此的高,決心期待著條件成熟時會捐贈一批給國家,為我陶瓷王國增加這批獨一無二的現代新國寶陶瓷,向世界展示,也是一份回饋之心,在國外盡量保密不公開,防作品分散流失在國外。
民族文化藝術能顯現國家偉大,當今政府與民間職責,特別在當代文化藝術中要主動積極創新或發掘新的代表,而且是超越性突破性的,21世紀才是中國人的世紀。